9月4日,东山岛农民收藏家林财平雇用一辆工具车,"/>
铸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铸造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郑成功两用石砣碇在东山首次发现

发布时间:2020-07-20 16:24:02 阅读: 来源:铸造厂家

600)this.style.width='600px';" border="0" />

9月4日,东山岛农民收藏家林财平雇用一辆工具车,从铜陵镇码头街将一颗重达112.5公斤的石砣碇,拉到他创办的“闽台民俗馆”。

今年8月2日,创办“东山岛闽台民俗馆”的林财平听人说,铜陵镇码头街一位78岁老渔民家中有一颗“天下第一砣”,是明代郑成功古战船使用的石砣碇。他精神为之一振,立即赶到铜陵镇码头街,经多方打听,才找到那位几次搬家、姓名叫林阿海的老渔民。

8月9日,经朋友引路,林财平踏入林阿海的祖屋,一眼就惊喜地看到他梦寐以求的石砣碇放在庭院。“林老大哥,这颗石砣碇让给我收藏吧,看该给您多少钱?”“不行,不行,这是祖传之物,镇宅之宝,我不愿意卖。”林阿海婉言谢绝。过后,林财平几次登门,并托他的朋友、亲戚好说歹说,林老还是不松口。林财平痴心不改,诚挚地邀请,并派车上门将林老接到“闽台民俗馆”参观。林阿海老人看到馆里琳琅满目的文物,又了解到林财平诚心诚意收藏,不是以出售盈利为目的,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先后8次到铜陵,想方设法求得收藏这一宝贝,很是敬慕,最后同意将这颗石砣碇转让给林财平。

9月4日上午,在“东山岛闽台民俗馆”,笔者见到这颗用黑青石制成的石砣碇。它看起来跟秤砣一样,最上面有一个洞穿着绳子,令人称奇的是砣身四周凿有4对8个直径各为4厘米的小洞,小洞里尚有腐烂断节的铁条。林财平用铁尺一量,石砣碇高45厘米、直径35厘米,胸围112厘米。两位年青人借来一根大秤一称,重达112.5公斤。

“这颗石砣碇怎样被发现?做什么用呢?”据史料记载,东山(当时称铜山)是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1645年南明隆武帝曾赐予郑成功国姓,并易名成功,这就是“朱成功”、“郑国姓”、“国姓爷”称呼的由来。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郑成功在东山接受南明永历帝敕封“威远侯”。根据林阿海和东山县博物馆有关专家介绍,林阿海家旁边的九仙山(俗称水操大山),是当年郑成功的水操台,水操台下就是大澳港,是郑成功屯兵操练的主要地点。郑成功在东山岛招兵、措饷、筹粮、操练水师、督造战船,筹划收复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东山有500多位青壮年自愿随往。如今在九仙山上留有一块重要碑记《仙峤记言》,记载了郑成功43位部将的名字和当年在东山的一些活动事迹,还有大澳湾的郑军“万军井”,龙潭山郑军的营房和粮埠遗址。另据专家考证,大澳港还是郑成功主要造船基地,当时,郑成功最大的造船厂就建在大澳港,所建造的“大帅船”、“先锋船”等有两层楼高,可载三四百人。国家水下考古队2004年进驻东山发掘的郑成功古战船遗址及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郑成功在东山活动的重要证据。

林阿海介绍说,这颗石砣碇是他的曾祖父在大澳港修船时,在泥土中发现的,放在家中已有150多年之久。东山县博物馆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是郑成功军队当年发明使用的石砣碇,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当作称军粮的秤砣,由于大澳港附近的龙潭山是当年郑成功军队的粮埠遗址,供给每艘战船的军粮都要称重量,当时流行使用这种石秤砣。二是用来当战船停泊抛锚的船碇。石砣碇上的9个洞证实这一点。如果当秤砣用,8个洞空着,若当船碇用就插上8根铁棍,最上面那个洞用来穿缆绳。这种8爪石碇(锚)由于自身重,抓力强,其停泊能力及操作运用在明代较木锚优越。

有关专家认为,这颗石砣碇,对于研究明末清初时期的军事、航海等历史,以及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谢汉杰文/图

flutter开发APP

前端面试题

docker学习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