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铸造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国核武摇篮1990年代曾一度陷人才流失困境0《资讯》

发布时间:2020-11-09 17:29:44 阅读: 来源:铸造厂家

中国核武摇篮1990年代曾一度陷人才流失困境

资料图: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的火球和随即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上世纪60年代西北大漠一声巨响,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回首峥嵘岁月,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到今天,王淦昌、邓稼先、于敏、朱光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简称“九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为了民族的振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坐落于四川绵阳市涪江之畔的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如今,中物院有院士23名,老中青科研人才梯队完备,“两弹精神”薪火相传。

然而,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物院却一度陷入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困境。

把人才作为科研的“第一资源”

31岁的郑钢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时,打算到南京等地的几家科研单位工作。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在与郑钢面谈之后,认为他的知识背景正是所里紧缺的,而且与其他几家单位相比,所里的科研环境也能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物院多次与郑钢接触,还通过学校老师做工作,院所领导更是三天两头打电话沟通。了解到郑钢家里有困难,院里便帮助解决。最终,郑钢选择了中物院。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谭秀俐说,争取人才,所里不是给“车子房子”之类的物质待遇,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着想,靠的完全是诚意。

70岁的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首席专家苏毅说:“在十几年前,中物院科研人员断层问题严重,年轻人水平跟不上,优秀人才大量流失,我们一度为此忧心忡忡。而现在,院里老中青阶梯式的人才队伍合理配置、人心凝聚,年轻人已经基本上接过了班。”

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李剑峰是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他曾在欧洲核子中心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4年的海外求学、科研生涯,使他深深感觉到科研环境的重要。李剑峰说:“我在中物院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觉,现在国内的科研条件不比国外差,优秀人才在国内更能实现自身价值。”

从2009年开始,中物院建立与重点高校的联络渠道,组织研究所领导、优秀专家到高校作学术报告和招聘宣讲会,以此吸引人才。“很多毕业生对我们不了解,觉得有些神秘感。我们就利用暑期,积极吸引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到院里进行社会实践和科研,让他们看看我们的科研环境。”中物院人事部部长刘瑞根说。

与“十五”末比较,中物院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分别增长94%和55%,具有正高级、副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增长60%和57%。

“人才特区”瞄准科研高端,“能工巧匠”解决制造难题

地处大西南一隅的中物院,如何争夺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为了吸引聚集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中物院先后成立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和成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此作为高端“人才特区”。这两个中心以“千人计划”为依托,引进了5名高水平人才,目前,这两个中心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

如何使更多分布在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中物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融智”力度。刘瑞根说,中物院坚持客座研究员制度,近4年,共有14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到院里短期工作、讲学或培养人才,完成研究课题100余项。

中物院用好5个博士后流动站,许多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提炼、分解出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任务,鼓励博士后人员攻关,近4年共吸引85名博士进站工作,完成高水平课题100多项。

中物院还努力办好研究生教育,自己培养优秀骨干人才。目前,中物院已有核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国家一级学科授权,基本覆盖了这个院的主要学科领域。近几年,中物院研究生教育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培养过程控制,还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模式,扩大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中物院还在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名校实施定向生培养,累计招收定向生150多名。

刘瑞根说,作为工程性很强的科研单位,中物院也需要优秀的技能人才。院方借助技能大赛平台,积极从国家、各省份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中招募技能人才。与“十五”末相比,技能人员中高级技师、技师分别增长23%和20%。目前,全院已引进技能大赛获奖选手100余名,这些“能工巧匠”解决了不少“高、精、尖、怪”设备的制造难题。

搭好施展才华“大舞台”,实现人尽其才

用好人才是科研攻关的基础。近年来,中物院围绕用好用活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支持年轻人参加国家和地方大项目,以及院重要型号研制、工程项目建设、重点课题研究,让他们在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势项目中唱“重头戏”,在实际锻炼中提高水平。

2007年,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针对中心承担课题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所里组建了一支全部由“80后”组成的数字信号处理工作团队。成立4年至今,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平均3人中间就有2项发明专利或国防专利。28岁的团队负责人胡茂海说:“高技术领域充满挑战性,特别吸引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哪怕拼得头破血流,也要跟人家在国防科研方面比一比。”

团队中的甘肃女孩富艳琴,是这个以男同胞为主的“工科”团队里的“宝贝”。当很多同龄女孩正在繁华的大城市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却选择来到中物院。富艳琴说:“在中物院,我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人员对国防事业的执著和热爱,我们年轻人就是要将‘两弹’精神代代相传,‘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做好接班人。”

苏毅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年,中物院人才队伍已经聚集了比较强的科研实力,主导力量是年轻人。领头的一般四五十岁,具体干活儿的年轻骨干很多是二三十岁。”

从2009年起,中物院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基金,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增加人才培养的内容,选派优秀年轻科研人员到国外实验室工作3个月至1年。苏毅说:“搞科研必须要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到国外长见识,让尖端人才同国际顶尖高手比拼、交流。”

为了发挥单位创新主体的作用,近年来,中物院不断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加大单位分配的自主权,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按照人才的任务和贡献,探索薪酬分配新模式。几年下来,院属各单位形成了人人“比贡献、比业绩”的创造热情。

近几年,中物院有68人获国家级专家称号,103人获省部级专家称号,3人成为“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3人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还引进了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中物院参与研制的7个先进武器型号受到检阅,彰显了雄厚的国防科研实力。

中物院党委副书记田东风博士说:“过去,‘两弹’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当今世界,与‘两弹’一样,科研人才队伍同样已成为国家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一支打不烂、摧不垮的人才队伍,中国的力量就谁也不敢小觑。”

广州泌尿结石医院

西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惠州白癜风哪家好

贵阳儿童癫痫病专科医院